汇 报 提 纲
中共汪清县委 汪清县人民政府
(2018年6月24日)
首先,我代表县委、县政府对侯教授一行到汪清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!下面,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部,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,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,辖8镇1乡3个街道、200个行政村,总人口22.7万,其中朝鲜族占26.4%。1994年以来,1994年被列为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,2011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,2017年被列为吉林省深度贫困县。2015年底,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12729户22759人,贫困村74个,贫困发生率23.2%。经过动态调整,贫困人口确定为10947户18447人,2016年脱贫2807户4680人,2017年脱贫2882户5129人,目前还有贫困人口5376户8809人,贫困发生率9%。2018年计划脱贫3226人,贫困村出列42个,2019年计划脱贫5583人,贫困村全部退出,贫困县摘帽。
二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
近年来,我县深入实施“项目突破、产业提升、乡村振兴、民生改善、生态优先”发展战略,全力抓发展、惠民生、保稳定,经济社会实现持续、平稳、健康发展。2017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.3亿元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.8亿元,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.4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.3亿元,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179元和9482元。从三次产业增长情况来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10.3亿元,第二产业增加值29.4亿元,第三产业增加值28.6亿元,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.1:43.0:41.9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.2%、7.6%、77.2%。
三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
(一)强化组织领导,打牢攻坚基础。一是坚持高位推动。在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,成立了县、乡、村三级作战指挥部,制定时间表、路线图,实行挂图作战,确保工作高效、上下联通、有序推进。二是领导率先垂范。县级领导以身作则,坚持每周一上午在机关集中办公,其余时间全部下到包保乡镇、村屯,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工作。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周驻村三天以上,走访入户开展调研,实地研究解决问题。三是完善政策体系。积极承接国家省州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,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《汪清县脱贫攻坚综合发展规划(2018-2020)》,以脱贫攻坚引领全县各项工作,制定下发政策性、指导性、督查性文件83个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(二)强化精准意识,提高脱贫质量。一是扎实开展精准识别。坚持“实事求是、全民公认”原则,严格把控“七不准、八不入”的识别退出标准,制定出台精准识别标准,包保县级领导全程指导监督,各乡镇主要领导入户核实、参加村评议会,评议结果经全村村民大会通过后再进行“两公示一公告”,做到应纳尽纳、应退必退,在全省率先完成扶贫系统信息录入,准确率位居全省前列。二是全面规范基础资料。编制下发村级脱贫攻坚档案目录,加强对乡镇、驻村工作队档案工作指导,确保做到“四个一致、三个对应”,即扶贫手册、国办系统、家庭实际情况、贫困户档案一致,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、帮扶措施、帮扶成效相对应。
(三)强化产业扶贫,增强造血功能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大力谋划实施扶贫产业项目,确保每个村都有扶贫产业支撑,每个贫困人口都有稳定增收渠道。一是巩固壮大食用菌产业。县级层面,利用中国农产品优势区、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等优势,积极推进吉林省黑木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,组建完成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,引进环垦生态、延边净宇等废弃菌包回收再利用企业,初步形成了集规模化种植、产业化经营、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。村级层面,两年为村集体建设21个标准化菌包厂,全县日产3万袋以上的菌包厂达到41家,黑木耳专业镇5个,年栽培总量6.5亿袋,产量4.75万吨,实现产值34亿元,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,5023户8369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以上,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、贫困户有分红、菌农有增收。2017年我县代表吉林省参加了全国扶贫产业经验交流会,并在会上做了黑木耳产业发展经验介绍。二是全力推进光伏扶贫。计划打造200兆瓦生态光伏产业园,2017年投资7.9亿元,建成全省单体最大的“百兆光伏发电项目”,年提供扶贫资金1200万元,持续受益20年,带动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50元。今年,我县建设了光伏扶贫发电续建30兆瓦工程,将于明天并网发电,年可提供扶贫资金300万元。同时,开工建设了总装机3744千瓦的20个村级光伏发电项目,可带动2520户380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以上。三是加快发展黄牛养殖。依托延边黄牛源产地优势和丰富林草资源,实施黄牛养殖项目26个,带动2374户4096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,初步形成了 5个黄牛大镇加2个优质肉牛产业园区的发展布局。近期,又引进了澎派集团12万头黄牛养殖一体化项目,配套建设3000公顷青贮饲料基地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+品牌”模式,推进黄牛集中饲养育肥,带动农民增收。四是加快发展旅游扶贫。计划投入29.7亿元,全力打造以生态旅游、红色旅游、光伏旅游三大板块为主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。目前已完成投资12.47亿元,重点建设了满天星旅游综合开发、棉田花海等7个项目,流转2318户农民土地2960公顷。鼓励农户以土地流转、入股收取分红、租金和获取劳务薪金等方式参与旅游扶贫开发,预计可带动2753户4955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00元。五是培育壮大电商产业。我县于2017年成功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,目前,已完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综合服务中心、4个镇级服务站建设,正在进行内部装修,预计8月份投入使用。计划建设100个村级服务站点,其中60个已建成投入使用,剩余40个正在进行软件安装。
(四)强化基础保障,补齐攻坚短板。基础设施方面,围绕乡村振兴战略、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,累计实施农村道路、安全饮水、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296个,新建农村公路101公里,完成农村 2057户贫困人口危房改造和114处安全饮水工程。今年将按照“强骨架、补短板”的原则,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示范村建设,重点实施村组道改造、边沟水渠建设、通村道路“畅返不畅”改造工程,同时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建设,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教育扶贫方面,投资5927万元,新建改造农村危旧校舍47个,发放助学补助236.6万元,惠及贫困学生812名。健康扶贫方面,认真落实“五提高、一降低、一增加、三减免”政策,建立贫困人口“先住院、后付费”绿色通道,县乡两级政策性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%和95%。今年将维修改造老旧村卫生室92个、新建卫生室18个、招聘村医30名,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。兜底保障方面,大力实施 “一张网”兜底保障政策,为8674人发放养老金,2560名贫困人口参加新参保,参保率达到99%,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200元上调至3600元。东西部协作方面,深化与宁波市北仑区扶贫协作,累计获赠帮扶资金和物资900万元,实施援建项目3个,带动5个村921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。今年计划争取帮扶资金5500万元,实施援建项目19个。
(五)强化作风建设,提升群众认可度。一是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。以作风建设为主线,提高群众认可度为重点,确定下发了《汪清县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》,配套出台了《关于深入落实作风建设年,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和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目标任务,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。二是强化驻村帮扶。县级领导包乡联村扶户,各部门包村扶户,对包保力量薄弱的40个村,安排两个帮扶单位共同包保,实现帮扶力量双重覆盖。成立县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党委和9个驻村干部党支部,加强驻村干部管理。根据村屯实有农户体量,区分大、中、小村,增加帮扶力量,县本级财政相应安排驻村工作经费,保证驻村工作开展。切实转变驻村干部工作作风,围绕“主导产业培育、村集体经济壮大、因人因户因村施策、基层组织建设”四方面开展工作,加大对非贫困户走访力度,全面提升群众认可度、满意度。三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。制定下发《汪清县2018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方案》,成立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办公室,重点围绕提升群众认可度,对200个行政村进行常态化暗访。根据督巡结果对包保单位和驻村干部兑现奖惩,以督查倒逼责任落实,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。
(六)强化资金监管,确保使用规范。在资金投入方面,两年共整合专项资金、相关涉农资金及社会投资16.62亿元。创新开展金融扶贫,投入风险金1000万元,撬动贷款1亿元,集中投放给县内优质企业,带动4944户8802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80元。在项目库建设方面,建立健全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,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,不符合全县规划的项目不予以审批,防止因项目选定不准造成损失。资金监督管理方面,出台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》、《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》,明确资金分配、使用、监督全过程。不定期对全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,确保资金使用精准,发挥最大效益。
(七)强化宣传引导,激发内生动力。一是深入开展政策宣传。在全县显要位置设立大型脱贫攻坚宣传牌90块,在电视台、网站、微信平台开设脱贫攻坚专栏,广泛宣传扶贫政策、典型事例。截至目前,在中直、省级媒体刊载、播出典型做法类新闻47篇。开展扶贫政策“落地入户”专项行动,发放扶贫政策宣传手册、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单1.5万份,全面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。二是加强思想教育。深入开展群众工作,从算好政策支持账、收入对比账、生活变化账入手,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、认同感。探索实施扶贫收益“奖勤罚懒”制度,利用扶贫收益资金设立村内公益事业岗位,按劳发放报酬,树立起“干了才给,不干不给,多干多给”的帮扶导向,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。
四、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
2017年,国家开展东北虎豹公园体制试点,我县及境内三个森工企业划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面积6364平方公里,占全县总面积的70.6%,涉及7个乡镇、64个村、3个国有农场,其中,贫困村26个,涉及人口4.5万人,其中,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56户8224人,占我县全部贫困人口的44.58%。根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相关文件规定,严控公园试点范围内项目增量,暂停审批新项目,现有项目逐步退出、只出不进。但由于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、省级深度贫困县,公园内村屯涉及许多扶贫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。此外,我县于去年7月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,洪水导致了我县包括国家公园范围内大量公路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到损毁,一大批水毁农田设施亟待修复重建。由于受政策影响,我县园区内很多在建和拟建扶贫项目都无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,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进度,亟待上级部门帮助协调解决。